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中山北路走7段(下)

台灣街道經常要分段, 避免門牌碼號太長找得很苦; 道路分段並不複雜, 絕大多數情況都會以十字交叉路口為分段點, 譬如中山北路一ˋ二段就以南京東路分界,

但中山北路果然就是大哥大大, 二段最後的門牌185號, 並不在路口, 卻跟三段1號貼在一起, 僅有一牆之隔, 和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樣, 非常另類.

過去講中山北路都以基隆河為界, 頂多把中山舊橋算進來, 標準的4線道經過圓山飯店下方已逐漸變形, 變得不太標準了, 四段以後大家習慣稱之為士林和天母, 那裡屬於另外的街道.

三段最後的故事應該包括: 台北美術館ˋ台北故事館ˋ美術公園, 以前美軍顧問團和聯勤彩虹賓館已經消逝無蹤, 唯一的蛛絲馬跡只剩那棵原本包覆賓館圍牆而有整片直立氣根的老榕樹, 你知道在那裡嗎?

四段好像只有1個門牌: 圓山大飯店, 位置ˋ景觀好到不行; 日據時代曾在此設了日本神社, 顯然是: 風水人人會看, 巧妙不會相差太遠.

中山北路五段前段原本是山水交匯之處, 硬被開出林蔭道路, 但東側勉強剩下山腳下的窄路可供步行, 山坡上其實有不少房屋, 臨街幾乎沒有民宅, 走路就是要被太陽曬.

消防隊旁離山腳漸遠, 後面整片林木茂盛的平地, 有幸托士林官邸之蔭得以<有規劃ˋ無干擾>生長, 開放後終成外客必到之風景點.

過雙溪河溪上的福林橋, 就進入六段, 上下橋側的人行道都有不怎麼友善的狹窄樓梯, 或許是使用者不多, 將就點. 我個人認為: 這是台灣道路規劃時, 不肯正眼看待步行者權益的具體表線.

中山北路六七段, 密密麻麻的陳年公寓, 見證其興盛的年代,忽高忽低的騎樓, 搭配寬度不足的人行道, 對視力不好的人, 會走得比較辛苦.

對照於一二三段的感覺, 天母只能說是較富有異國物質的地段, 其他的, 不予置評.

我趕到天母郵局, 為每位健走夥伴準備了蓋上[ 11日11時]的明信片, 留作紀念,為今天的創意路線做完結.
本日路線共9.4公里, 15,000.步, 約3.5個小時.

3 則留言:

閒雲 提到...

我出門走路,很喜歡隨身帶根拐杖。主要是嚇阻路上的狗吠。
我看到您們團體照裡,左右二位同伴,手上為何各拿2根不像拐杖的拐杖?
那有甚麼作用?

Unknown 提到...

to dears,

他們稱為[北歐式健走]的工具,
主要用來幫助人的律動,
聽說可以減輕雙腿負擔,

比較適合用在長途越野,
而非攀爬之用

hunter 黃

bug 提到...

黃大哥:

那個『忽高忽低的騎樓, 搭配寬度不足的人行道』其實對視力正常的人,也是很危險,難保一時沒注意踩空,扭到腳。
  台灣做道路規劃,真的還是不夠細心,漏掉很多細節。